吸毒再犯才會來到我的面前,幾乎每位都想(過)戒癮,
對於戒毒有自己的邏輯與想法,很難突破。
「心理師講的」或治療者講的就是對的嗎?
非也,心理師從未講什麼,心理師講的是「從過往的個案身上看到的/學來的,
回應給面前的個案」,如此而已。
然而,個案很容易自落入「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境地。
細細思量,或許可以歸納下列幾項原因:
控制與自主
許多成癮者可能會因為吸毒而隱約有種失控感,
堅持自己的戒癮方法可能是可以讓自己重獲自主感和自控感的方法,有不有效那就其次了。
害怕恥辱
尋求正規的毒癮治療可能讓人覺得羞愧感,有些人會覺得「有問題才會找醫師」,
用自己的方法可以避免別人異樣眼光,也可以自我安慰說「我已經在戒了」。
對正規治療不信任
可以因為個人過去接受醫療或治療計畫有些負面經驗使然,
例如,來戒治所更是如此,通常都會抱怨戒治無效,不過這點需要花些篇幅說明。
有些人可能認為正規的治療方法不適合他/對他沒有用,或者不想被當成白老鼠。
否認和最小化
個人可能否認其成癮的嚴重性或認為問題不大,來說服自己不需要正規治療,
自己來就可以了。
認知失調
這可以用來解釋為何我們遇到的吸毒者即使再犯仍堅自己的做法,
當個案努力戒毒,但又再犯,他們也可能會經歷所謂「認知失調」
-持有兩種相互衝突的信念所帶來的心理不舒服
(例如,「明知不能再吸毒」與「我怎麼會自己去拿藥仔(毒品)」)。
為了減少心理不適,他們可能會說「這次(出去後)不一樣了」或「那個人已經被抓了」。
總而言之,會讓他再犯的原因已經不存在了,繼續依循原來的方法戒毒。
希望和樂觀
吸毒者堅信他們可以自己克服毒癮,即使自己的方法屢屢失敗,
樂觀的想法成為強大的動力。
他們可能相信,只要有足夠的意志力和努力不懈,他們的方法最終就會奏效。
害怕戒斷和改變
仍持續吸毒的人,即使真的想戒,也會因為害怕戒斷症狀的痛苦而
採取認為較「溫和」的方法,例如,減量、喝美沙酮或吃啓下錠等,
不是上述方法無法效,而是戒癮者會自行調藥。
此外,因為戒毒也會失去吸毒時的自我感覺,他們可能會堅持使用無效的方法。
文化和個人信念
文化或個人信仰可能會使個人偏好某些方法,
例如,有些人採念佛經的方式讓自己不想毒品、
有的人會參加基督教團體的戒毒計畫,這反應個人的文化或經驗。
在台灣社會較普遍受「孝」的價值來戒除毒品,
常聽到「最怕被關的聽到噩耗(父母過世)」,
因為對家人的虧欠而改過(戒毒),但這只是一種助力,並非是戒癮的方法。
對成功的看法
有些人可能經歷過暫時的成功,或認識某人使用特定方法取得了成功。
這可以增強他們的信念,即該方法最終會起作用,
即使成功是短暫的或由於其他因素造成的。
羞恥和內疚
羞恥和內疚感會阻止個人尋求幫助,
他們認為應該要靠自己的力量來克服毒癮,
如果做不到代表對不起家人,從而導致他們繼續堅持下去,
即使是無效的或甚至反效果。
了解這些根本原因對於與成癮患者工作的專業人員來說至關重要,
同理吸毒者的想法,不管他們的想法是否有效,
同時在尊重他們自主需求的同時,提供其他的替代方案,
幫助引導他們採取更有效、以證據為基礎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