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癮」是深刻的經驗學習與記憶,習得的事情與記憶永遠都無法消除,「不管再怎麼治療,癮永遠都存在」。
所以,不存在「不想用了」、「忘記了」或「戒掉」這種事情,這是戒癮治療者及戒癮者必須面對的事實。既然如此,難道就不用治療了嗎?當然不是,而是目標及策略的問題而已。
「癮」是習得的不當習慣
成癮藥物和物質作用在大腦的「獎勵系統」,引發強烈的感受,進而對與其有關的環境及人事物之間建立起強烈的連結關係,進而在很短的時間形成習慣。這種學習會在大腦的記憶迴路中根深蒂固,這就是為什麼觸發因素,無論是環境的、情感的還是社交的,且即使在禁慾多年後也能引發渴望。
由於記憶無法被刪除,這種根深蒂固的經歷仍然是神經迴路的一部分,這意味著在戒癮中的個體暴露於某些暗示或壓力源時總是容易再犯。這並不表示,我們不用對成癮者實施治療,而是改變思維及策略,即「成癮治療」是終生的過程,就像控制糖尿病或高血壓等其他慢性病一樣。
降低成癮的影響
戒癮治療不是為了「消除」成癮,而是為了「減輕其影響」並幫助個人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雖然堅強的神經結構改變可能無法完全逆轉,但治療確實有且助於大腦透過其「神經可塑」特性,重新產生新的神經連結,從而學習新的、更健康的行為和思維模式。
1.將「成癮治療」重新定義為「戒癮管理」
戒癮治療可視為管理成癮的過程,而不是戒除/消除它,這樣的觀點有助於臨床工作者和戒癮者對戒癮有符合現實的期待。雖然,與成癮有關的記憶和對毒品的渴求不會消失,但我們可以把焦點轉移至:
- 學習新的因應策略來因應渴求。
- 建立韌性(resilience)以防止復發。
- 改造自己和建立無毒的生活方式。
轉換為管理的治療模式,不但可以因為戒癮者經歷渴望,甚至舊病復發時可能出現的內疚和沮喪,從管理的角度而言,這些經歷並非失敗的跡象,而是持續管理的必然過程。
2.加強替代神經路徑
雖然成癮的記憶仍然存在,但戒癮者可以建立或強化更健康的「替代神經通路」(alternative neural pathway),如同「替代道路」的概念。這就是行為治療取向可以介入的地地,例如,「認知行為治療」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和「靜觀為基礎的再犯預防」(Mindfuness-Based Relapse Prevention, MBRP)等,教導個案認識他們的渴望,避免自動反應,有意識的做出更健康行為的選擇。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練習,這些新建立的行為逐漸自動化,有效地「削弱與成癮相關的記憶」,即使這些毒癮記憶沒有完全消失。
3.神經可塑性與大腦恢復
儘管成癮的記憶和習得的成癮行為仍然存在,但證據顯示大腦可以恢復到某種程度,特別是「前額皮質」(prefrontal cotex)等區域,該區域負責決策和衝動控制。隨著時間的推移,「長時間戒除和治療介入後」有助於大腦恢復一些統合的功能,使個人更有能力抗拒渴想並做好情緒管理。
4.心理社會與環境因素
儘管大腦的成癮的記憶無法消除,但心理社會支持在最小化這些記憶的影響力可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支持系統、健康的人際關係和有目的的活動可作為維持戒癮狀態的增強物而減少復發的風險,這些面向是減少成癮影響和維持長期復原的關鍵。
復原意味著什麼?
這裡點出的關鍵點是「復原並不意味著消除毒癮」,而是以一種盡量減少毒癮對生活影響的方式,並與之共存。這是關於協助個人學習如何過更高效的生活,即使存在與成癮相關的記憶或渴想的情況下。這就是為什麼戒癮通常需要整合性的治療,包括「藥物輔助治療」(medication-assisted treatment, MAT)、「改變生活型態」和「再犯預防策略」來持續復原狀態。
結論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可以說「我們不是在消除成癮,而是在減少它的影響」。基於這樣的概念設定治療和復原目標,意味著成癮治療是漫長且複雜的,同時強化個人能夠掌控及管理自己的治療過程。我們把焦點放在韌性、因應技巧和有意義的生活改變,即使潛在的成癮神經路徑仍然存在,成癮的影響力也可以顯著地減少。這樣的觀點還可以協助個案在渴望想重新出現時不再因此感到氣餒,將復原視為持續性管理的過程,就像治療其他慢性病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