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際藥物濫用協會(NIDA,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研究數據顯示基因占40%-60%成癮風險,
意思是某些人成癮可以歸因於基因。換句話說,也會有40%-60%有成癮基因的人卻沒有成癮
,令人好奇的是這群人與沒有成癮基因而且也沒有成癮的人有何不同呢?

 

人格特質與成癮基因傾向(Genetic Predisposition)

 

1.衝動控制與追求刺激

成癮基因傾向者:研究顯示成癮基因傾向的個體有較高的衝動性及追求刺激的行為,
這樣的特質讓他們有機會接觸到毒品時有更高的興趣嘗試。
無成癮基因傾向者:較低的衝動性及追求刺激,成癮的風險較低。                

 

2.壓力反應與因應

成癮基因傾向者:對壓力的反應與因應技巧更具易脆性,使他們更傾向發展為成癮者。          
無成癮基因傾向者:面對壓力有更有效的反應與因應技巧,使他們較不需要依賴藥物來解除壓力。

 

3.酬賞的敏感度

成癮基因傾向者:大腦中的酬賞系統對毒品的效果更敏感,提高重複使用與成癮的可能性。
也就是說對物質使用的愉悅感更明顯而強烈。
無成癮基因傾向者:對酬賞系統的敏感度較低,成癮的較可能是情緒或情緒逐漸發展而成,
較不是因為立即性及強烈的愉悅感。

 

4.情緒調節

成癮基因傾向者:對情緒調節感到困難,以致於更高的情緒不穩,提高以物質自我療癒的機率。
無成癮基因傾向者:雖然有較佳的情緒調節能力,但會因為強烈的或慢性壓力而使用毒品。    
他們的情緒表達在毒品使用之初尚稱穩定,隨著毒品使用與日俱增,情緒也漸漸失控。

 

5.心理特質

成癮基因傾向者:出現焦慮、憂鬱或其他情感疾患較為持久的特性,
成為物質使用的原因與結果。
無成癮基因傾向者:較可能創傷或重大生活改變事件導致情感疾患,
而不是與生俱來的。

研究發現

1.環境 vs.基因影響

環境因素:無基因傾向者,環境因素例如創傷、同儕壓力         
與生活壓力等在成癮扮演較重要的角色。
基因因素:基因傾向者,環境扮演誘發角色,與基因易脆性相結合。

 

2.心理特質

基因傾向者:家庭成癮史,以及較高的焦慮及憂鬱情緒。      
無基因傾向者:因為外在壓力而發展為成癮者,心理特質反應出
他們的人生經歷,而非遺傳傾向。

 

 

結論

 
了解這二者的差異可以針對其不同特性擬定適當的治療策略,
對於基因傾向者著重在遺傳因素,對非基因傾向者針對環境因素及情境壓力。
Copyright © 2024 - All rights reserved 
透早萫砂保留一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