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medition)是靜觀(mindfulness)的核心組成,靜觀的身體掃描(body scanning)技巧是為達成內心平靜以及身體的放鬆狀態。然而,我們教個案「花力氣」去做身體掃描,豈不自相矛盾。如何確保個案不會過於專注於達成特定狀態或感覺,例如,「努力(用力)地放鬆」,不但無法放鬆,反而導致緊張和產生挫折感。 以下是一些協助個案進行靜觀(mindfulness)、冥想(medition)和身體掃描的策略,而不會過於專注於達成放鬆而導致無法放鬆:
1. 合理期待:
靜觀的目標不是迫使頭腦安靜或身體放鬆,而是不加判斷地觀察內在任何念頭。 覺察到雜念紛飛或身體感到緊張時,並輕輕地將注意力帶回冥想的選定焦點,例如,呼吸或身體感覺。
2. 強調歷程
教導靜觀是專注於當下而非努力達到任何特定狀態。 鼓勵個案專注於覺察的過程,而非執著在達成放鬆或平靜的具體結果。 這樣做的用意是減少個案因為想「努力」達成目標而產生焦慮,反而無法放鬆。
3. 引導練習
一開始使用引導式冥想非常有幫助,透過外部溫和的聲音,引導個案專注在聲音上。這有助於個案從雜亂的思緒中重回專注狀態,並提醒他們不要為達成任何狀態而努力。
4. 平常心
我們要讓個案知道,冥想和靜觀有時會覺得身體和心理上的不適。 平常心看待這些經驗,練習放鬆或平靜遭遇困難是只是過程,並不意味著失敗。
5. 短時間開始
長時間冥想可能讓許多初學者望而却步,即使做了效果也不好。 鼓勵從短時間的練習開始,例如,5-10分鐘,並隨著個案的狀況而逐漸拉長。
6. 傳授不同的技巧
並非所有的靜觀練習都適合每個人,依個案的狀況而傳授不同的技巧。 例如,如果個案難以靜坐冥想,他們可能更適合步行冥想。 同樣地,如果採用身體掃描技巧無法獲得平靜,只關注呼吸覺察可能更有效。
7. 經驗迴饋
冥想課程結束後,進行討論或迴饋,個案可以分享他們覺察的經驗、遭遇的果難,以及他們如何處理分心的問題。 此迴饋階段可強化學習效果並獲得個別化經驗。
8. 不評價
不斷強化靜觀練習是觀察而不評價的態度, 這包括不比較意雜亂的程度,以及在這練習中的身體反應情形。
冥想是靜觀的基礎,靜觀採取的練習技巧不能背離平靜的狀態。上述的要點用以確保個案以正確的態度學習靜觀,視其為覺察當下的練習,而不是「達成放鬆」的手段。 另一方面也可以提昇個案靜觀練習的整體體驗,並避免因為未達「預期效果」而產生挫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