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又不會怎麼樣」這是許多個案用來為自己用毒的行為辯護,當然個案已經用毒了才會坐在我面前跟我講話。接著又詢問「既然如此,那又為何要用毒呢?」,個案通常會如預期般的回應「這次會想了」,意思是之前因為「不會想」才吸毒,今後因為會想,所以就不會再吸毒了。再問下去,通常心理師又被冠以「不相信他」的罪名,彷彿寫好的劇本般的對話。本篇主要講毒癮,但對其他的癮也是說得通。

「理性」不足以戒癮

這是最大、最主要的迷思,認為說透過理性的思維就可以控制毒癮。如果理性思維可以戒癮,那麼為何我們明明知道菸、酒對身體的危害而還是繼續抽菸及喝酒呢?毒癮更不用說了,危害巨大,但卻更讓人趨之若騖。理性思維在還沒有吸毒之前才會有效,一但吸了毒就再也無法透過講道理來戒除癮。這充分說明,癮決不是理性的問題。

「情感」才是關鍵

上面提到毒癮者不會因為知道毒品對身體的危害或已經造成危害而停止用毒,為什麼呢?其實不需要講通篇理論或讀研究資料,問問自己就很清楚了。「你記憶最深刻的事情是什麼呢」、「你不喜歡的課或書,你會讀得下去,或記住其內容嗎」、「你會再吃一次很營養,但你卻不喜歡吃的東西嗎」,你認真去想上述的問題,你就會明白會讓我們繼續做下去的理由就是「情感」,感覺才是動力,感覺更是記憶的核心。那毒品是什麼樣的東西呢?試了之後會產生超凡的舒服感覺,所以,讓人永遠無法忘懷,讓人想要再試一次。

「隔離」是第一步

我們要認清一件事實,即「記憶永遠存在」,也就是說毒癮會跟著毒癮者一輩子。所以,戒癮的概念不是把「癮」消失不見,而是降低癮的影響力而停止使用毒品。戒癮成功不是如毒癮者所說「現在不想吸」或幾年沒有吸,而是「無所謂戒毒成功」,只有停止用毒的時間長短而已。

我們無法讓毒癮消失,但可以藉由策略及方法降低毒癮的影響力,讓它的影響力在於我們可以控制的範圍。控制分為內控與外控,二者又互為影響,簡單來說,內控包含覺察內在情緒、思維及與毒品間的連結,認識毒品及自己的心理狀態,重新調整與毒品的關係,或者提升自己心理健康狀態(自我價值、自我效能及因應能力)。外控包含對於毒品及與其相關線索的隔離,來自法律的強制力(入勒戒所及法院附條件的強制治療),家人情感的約束力,還有力行戒癮方法等。其中最重要的先「隔離誘惑源」,在受到誘惑的情況下,沒有一個人能逃得過,因為「天底下沒有蓋棉被純聊天」這種事。

癮就是習得的慾望;戒癮是停癮

在此並非要談癮的概念化,也不是要談戒癮。主要談癮無法消失的特性,以及無法由理智來控制它。我們不能以消滅它為目標,也不能認為當下的「不想」而認為已經沒有癮了。在還沒有嘗試毒品之前,我相信「毒品及其危害」等之類的衛教是有效的,一旦嘗試了之後,就是情感及記憶所控制的範圍,我們就不能以「毒品及其危害」為題來對毒癮者衛教,因為每一個癮者都在親身經歷,何需勞駕講者。而是要讓毒癮者明白癮的特性,自我探索、調整生活方式及實踐戒癮的方法,目標放在停止使用毒品,越久越好。

除此,臨床上亦常見傳統價值觀(孝道)的戒癮觀點,例如,(這次被關開始)不忍心父母、不捨子女及年紀大了等,我並非否定它對戒癮的助力,而是不能只單就這樣的道德觀念就可以解決癮的問題。面對癮(慾望)「可吃,可不吃」,如果真的有可以做到這樣的人,那他就不會再用毒品了,也不會出現在我的面前來當我的個案。以上

Copyright © 2024 - All rights reserved 
透早萫砂保留一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