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犯的原因
與毒友再來往,然後朋友帶他吸毒,於是又再度入監所,個案覺得很後悔,告訴自己不能再吸,以後也不會再吸。都已經被關這麼多次了,難道關不怕?怕啊。難道不知道那個人有吸過毒?知道啊。難道是自己想要吸毒?不想。那你為什麼又要再吸呢?⋯⋯真不知悔改,你對得起XXX嗎?這是一般人對再次吸毒而被關的人通常會有的反應。
第一個問題,關不怕嗎?通常是會怕的,至少沒有人想要被關。
第二個問題,那個案以前的毒友,有可能遇到個案時沒有吸毒,有可能已經在吸毒了,只是故意沒有讓個案知道而已。個案選擇相信那位朋友,即使內心有點懷疑。
第三個問題,個案遇到毒友時是不是想吸毒?個案意識層面不想吸毒,但在他的深層的內心早已點燃,只是沒有機會而已。或在個案遇到毒友的那一刻,慾望就被點燃了。
只是找藉口
是,也不是。
對於又再吸毒的問題不是這樣一刀切,我想很多事情大概也是如此。
簡而言之,我們先確定「癮」會不會消失?也就是吸過毒之後,經過一段時間或用了一些方法之後,癮就不存在,也就是個案對毒品的慾望完全消失,就好像從未吸毒一樣。答案是「不會」,吸食過海洛因的人看到白粉狀的東西會有感覺(回憶),沒有吸過毒品的看到白粉呢?即使是真的海洛因,也沒有感覺,它只是一堆白粉。同樣的,有喝酒嗜好的人看到酒與沒在喝酒的人看到酒的感覺也是不同。又比如,我們在街上突然看到初戀情人會讓人想起往日美好時光,但路人甲就只是擦身而過,頂多看了幾眼就過去了。
這是何故?我們經歷過的事物會以感覺的形式記在大腦中,感覺越強烈,就記得越牢固,記住的東西就不會忘記,只是沒有回憶起來而己,這是大腦基本的運作過程。我們回憶起來,通常稱之為想起來,或勾起回憶。心理學的描述方式就是記憶提取到意識層面,所有記憶是在意識之下,稱之為潛意識或下意識,還有什麼前意識,總之記憶不在意識層面就對了,不用執著在名詞。
回到毒癮的議題,吸過的人在潛意識裡還是想吸食,因為毒品曾經帶給吸毒者強烈的欣快感,但理智上知道它是不好的事情,而被意識給壓抑下來。所以,意識層面確實不想吸食,但由於外在的刺激或引誘把壓抑慾望的力量瓦解,吸了第一口就開始後悔,但因為壓抑太久了而無法自拔,直到被發覺那天才開始自我救贖或被強行拉回來。
是不能而非不為
「愛拼才會贏」、「努力」、「有信心一定可以成功」,這是我們常用來激勵人心的話,也會對想要戒毒的人說。但另一方面也在告訴戒毒的人,如果沒有戒毒成功就代表努力不夠,或者辜負了我們對他們的期望。鼓勵與期待是需要的,可以提高戒癮的動機,重點應是在於目標的合理性及可及性,否則只會讓雙方失望而增加挫敗感。如上一段所言,記憶不會消失,而會被線索提取出來,遇到以前的毒友,看到吸毒有關的任何東西,甚至心情不佳,遇到挫折等。戒癮的人再犯,是被動受到外在刺激而引發的行為,不是內在主動想要吸食,無需以「做不好」、「不夠努力」的角度來看再次吸毒的人。
可以怎麼做呢?
那麼什麼才是戒癮的合理目標呢?沒有一定,但把目標訂在「永遠都不要吸」一定是錯的,沒有永遠這種東西,只要還活著的一天都有機會吸食毒品。
簡單來說,只要可以延長不吸食的時間,或降低再犯可能性的方法都可以是戒癮的目標。例如,搬離原來生活的地方、擬定如何遠離毒友的方法或學習戒癮有關的知識、一項新的工作技能都可以是戒癮的目標。戒癮要著力的地方是「遠離任何毒品有關的人事物」、「充實生活」(非忙碌生活)、「自我覺察與成長」及「重建家庭關係」等。以上